听闻我国“国铀一号”成功出矿的消息,心中不禁一震。
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这桶新采出的铀,其重量远超预期。
12号设备刚刚投入生产,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了目标,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——无需人工下井,只需在电脑前轻点按钮即可进行开采,浸出效率更是提升了倍数,既环保又高效。
坦白讲,拥有这样的“粮食”,核能的发展才真正稳固可靠。
这一举措直接解决了制约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。
面对砂岩铀矿的难题,以及厚含水层、低品位矿层等挑战,我们依靠二氧化碳和氧气溶解技术,硬是将这些难题一一攻克。
昔日,全球范围内搜寻铀矿,在中亚和非洲购置矿源,不仅价格高昂,而且一旦国际局势紧张,便时刻处于忧虑之中。
而今,我们国内的土地上已经孕育出“铀馒头”,供应链的风险直接削减了一半。
核电站的发电变得更为稳定,这也可能影响到如004航母等国家重要装备的建造进度,不得不重新调整时间表。
凝视着屏幕上闪亮的铀溶液桶,我忽然想起了那些黑白纪录片中的场景。
1954年,在南岭的深山中,一位老工程师颤抖着双手观察仪器指针的轻微颤动,当他们挖出第一桶沾满泥土的铀矿石时,有人对着它深深地鞠了一躬。
七十年光阴荏苒,过去我们依靠烧大锅、用豆腐包土法炼铀的简陋方法,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象征国家实力的“争气弹”。
今天,鄂尔多斯的远程采铀系统与当年深山中的镐头,宛如接力棒的两端,传承着同样的精神。
技术基础的夯实,是我们迈出坚实步伐的保障。
铀矿的自主开发并非虚无缥缈,它体现在核电站冷却塔升腾的白雾,以及工厂流水线不停歇的活力。
在国际谈判桌上,握有资源在手,我们的腰杆自然挺直。
老一辈人常说“手里有铀,心里不慌”,而这桶新开采的铀,无疑让那份“不慌”变得更加坚实。
© 版权声明
本站提供的内容仅作为个人学习、研究以及欣赏!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共同维护和谐健康的互联网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