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人们对名字的看重不仅体现在孩子的命名上,在选择学校时,校名的吸引力也是家长们考量的重要因素。一个响亮的校名就像一块金字招牌,能够显著提升学校的形象。
众多高校深知这一点,在更名上各出奇招。2023年,教育部恢复了本科高校设置和高校更名的工作,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校名单,今年共有15所本科高校成功更名。
高校改名的热潮曾一度盛行,也遭遇过限制。从整体来看,高校改名的倾向有何变化?改名是否真的对招生数量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?
“大而全”,曾是高校改名的潮流
我们梳理了1981年至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高校名单,发现在校名进行地域变更的高校中,超过一半是通过扩大地域来实现的,共有166次,这表明向“大”和向“全”是高校更名的主要倾向。
地域的扩大,行政级别的提升,似乎象征着办学影响力的扩张。最常见的“变”法是通过提升行政级别,比如滨州学院去年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,从市级升格为省级;或者从省/直辖市扩展到地区,如华东政法大学在2007年从并入的上海社会科学院脱离而出。
行政地域扩大的终点往往是获得“国字头”,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。自1981年以来,共有11所高校成功更名为含有“国”字头的校名,其中包括中国药科大学、中国美术学院、中国计量大学等7所不在首都的高校。
如果热门的大区名额有限,一些高校会选择先升为半个省、半个地区,如钦州学院更名为北部湾大学。或者选择非行政区,例如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在转设后,更名为中原科技学院,虽然省属高校没有升级到大区或国字号,但“中原”这一古雅的词汇让校名听起来更为宏大。
当华东、华北、华南等热门大区名额难以获得时,一些高校会选择调整顺序,用“东华”、“北华”、“南华”等代替。例如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后,更名为南华大学。
有时,直接去掉地域名称也是一种无形的扩大,如北京对外经贸学院去掉“北京”,成为如今广为人知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。
除了地域元素,校名中加入或剔除的专业名称也是精心挑选的结果。通过观察这些变化,我们可以窥见不同专业在不同时期的兴衰。
总的来说,“理工”是高校更名时最常添加的专业元素,共有56所高校将这个词纳入校名。而“工业”和“科技”也紧随其后,人气颇高。值得注意的是,自千禧年以来,电子科技、信息工程等领域的专业逐渐成为高校更名时的热门选择,这一现象与国家宏观政策和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相关。与此同时,一些传统专业如纺织、煤炭、水产、广播等在校名中逐渐消失。
许多高校还特意简化校名中的专业内容,使其更具综合性。自1981年以来,共有147所高校完全去除了校名中的专业元素。直到教育部多次强调,农林、师范等专业的标识在院校合并、调整时才得以保留。
提升为“大学”不仅需要实力,也需要机遇。尽管更广阔的地域和更新的专业可以使校名听起来更加高端,但评价一所大学的首要标准仍是其办学层次。在自我介绍时,一些知名“学院”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够自信,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听起来不像“大学”。
不仅学生感到焦急,高校也急于实现这一“飞跃”。在众多高校名录中,“学院”二字往往会让不少学生和家长望而却步。为了争取更多曝光和选择机会,一场升级“大学”的战斗就此展开:自1981年以来,共有365所“学院”和16所“学校”成功晋升为“大学”。
除了中央音乐学院、中央戏剧学院、国际关系学院、外交学院等专注于特定领域的老牌院校外,普遍认为学院的层次低于大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