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,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感。无论身处何地,“年味”始终是共同的主题。然而,在饮食娱乐等方面,我国各地乃至家庭之间,对“年味”的理解和表现却大相径庭。
得益于手机影像技术的进步,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照片、视频分享过年的仪式和习俗,传递自己的喜悦。这也使得天南海北的人们,只需一块屏幕,就能跨越山川河流,欣赏和领略不同的年味。
我们统计了新浪微博话题#春节摄影大赛#下的62946篇帖子,回顾不同地域的美好记忆瞬间,与您分享地域之间、时空之中的不同年味。
南北差异,除夕夜饮食依旧鲜明
甜咸豆花、肉粽还是豆沙粽、冬至吃汤圆还是吃水饺……每逢佳节,饮食差异就是“诱捕器”,总能引发热议。
我们统计了微博话题#一条微博晒年夜饭#下的4641条讨论,发现北方人对饺子情有独钟,而南方主食种类繁多。
大年三十,北方人守着春晚,等待饺子沸腾,朋友圈里的南方朋友则享用着热气腾腾的汤圆,照片中被咬了一口的汤圆,居然还是肉馅儿的。
一家人欢聚一堂,欢声笑语中包饺子。/新浪微博@Quiliano
然而,我国地大物博,南北除夕夜的饮食差异远不止饺子、汤圆。各地鸡鸭鱼肉的做法各具特色,如山东的四喜丸子、湖北的黄焖圆子、广东的白切鸡、陕西的蒸碗等,一地一特色,一地一味。
蒸煮煎炸炒,每张年夜饭照片都堪比满汉全席。各地的年味,都浓缩在一张小小的照片中。
对四川人来说,火锅已成为DNA的一部分。年头年中吃火锅,年尾饭桌上依然少不了热气腾腾的锅子,鲜香麻辣的口感让人倍感“巴适”。
不同的年夜饭,寓意各异:新年吃火锅,寓意来年必红火;巧手蒸花糕,象征步步高升。
来自山东的蒸花糕申请“出战”,富有韧性的柔软面团在巧手下摇身一变,成了活灵活现的大胖鱼,鱼鳞层层叠叠,象征着步步高升的美好期望。
人间烟火处,年味渐浓时。除了吃的差异,南方人相机里记录下的舞鹅、游神、炸龙,刷新了北方人对春节民俗活动的认知。
北方最常见的充满地方年味儿的庙会,也给南方人带来一丝震撼:随处可见的冰糖葫芦、捏面人、皮影戏等传统民俗活动,“庙”不可言。
这个春节,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。1600℃铁水被抛向空中,金色的铁花在空中绽放;岁月总是与火焰交织,象征着热闹非凡;舞者们踩着高跷,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身姿,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掌声[1]。
各地风俗各异,有的地方还会邀请神灵出游,神民共庆,其乐融融。福建泉州时隔二十年再次举办“踩街”民俗活动,独特的火鼎公婆、簪花女等元素,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年味[2]。
尽管南北相隔遥远,但一些民俗活动却根植于历史之中。无论是热闹的舞龙舞狮,还是绚烂的烟火灯展,每个人对年味的理解各不相同,但用照片记录年味的初衷却是相同的。
“反向过年”,选择旅游而非返乡
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手机上浏览各地风光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亲自踏足天南海北。
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的研究员指出,由于假期延长,人们的春节度假习惯发生了变化,八天的长假使得“出游”取代了“返乡”,成为春节假期的主流[3]。
过去人们认为“回家才是年”,但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认为“年在心中”,只要与家人、爱人团聚,无论身处何地,都能感受到过年的氛围。
马蜂窝的数据显示,香港、沈阳、长春、深圳、哈尔滨、郑州、合肥、南昌、大连和自贡成为春节假期旅游的热门城市[4]。
哈尔滨的冰雪景观依旧迷人,冻梨切盘、广场上的暖气屋,让南方游客也能体验到“掏家底式”的热情款待。沈阳则以“洗浴中心”著称,搓澡与美食的结合,让游客流连忘返。自贡则以“宇宙第一灯会”闻名,通过当地人和游客的分享,让更多人见识到了栩栩如生、金碧辉煌的彩灯。
过去的春节旅游是哪里热闹就去哪里,而现在则更注重“南北交换”。一方面,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,形成了独特的春节旅游“变形记”。南方人渴望去东北滑雪赏雪,北方人则向往南方的花海和海滨。另一方面,南北方文化习俗、风土人情的差异在过年时更加明显。
根据《2024春节假期出游快报》,今年,前往广东、海南、福建等南方地区享受温暖过年的“避寒游”,以及前往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等北方地区体验“过雪年”的预订量同比增长105%[5]。携程的统计数据也显示,春节假期呈现出明显的“南北互跨”趋势。
虽然常言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