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日本气象厅的公告,7月3日下午4点左右,日本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邻近海域发生了5.5级地震。
据悉,自6月21日起,吐噶喇列岛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多,截至目前已超过1000次,为自1995年以来的最高频次。
日本媒体提及了漫画家龙树谅在其作品《我所看见的未来》中预测的“2025年7月5日的大灾难”,该预测预言了一场海啸,其规模将是日本大地震的三倍。然而,据龙树谅在采访中所述,她所记录的是梦境,并非有意制造恐慌。
7月4日,距作品中预测的“大灾难”仅剩一天,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在日本生活多年的几位华人。面对即将到来的“7月5日大灾难”,他们普遍表示“一笑置之,不予关注”。
居住在日本大阪的谭小姐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:“日本南海(海槽)大地震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,只是时间问题,因此无需恐慌。”尽管近期日本媒体上充斥着关于该“预言”的讨论,且电车上也可见到漫画《我所看见的未来》的宣传海报,但谭小姐并未对此过分关注,她周围的华人朋友也依旧保持着日常的生活节奏。
日本媒体工作者张女士向红星新闻记者透露,近期在日本华人圈中,关于某些“预言”的讨论确实存在,但并未有人因此遭受实质影响。在她所在的社区,超市内也未出现抢购或囤积货物的情况。
张女士提到,虽然听闻有人因这些预言取消了对日本的旅行计划,甚至有朋友因受此困扰而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若再有人提及“7月5日大灾难”的话题,将予以拉黑。然而,大多数在日本生活的华人依然维持着正常的生活,并未因预言而调整生活安排。
谈及漫画家龙树谅的作品《我所看见的未来》,张女士表示:“这部漫画在日本属于小众读物,而日本频繁拍摄地震、毁灭等题材的电影,其文艺作品本身就偏爱灾难题材,因此,人们对这类消息的抵抗力很强。”
张女士还提到,近期她在日本偶遇了来自中国的游学团,在大阪世博会上也看到了众多中国游客和代表团。
学者陈洋指出,关于日本的“灾难预言”,在日本社交网络上并未成为热门话题。他认识的日本朋友和在东京生活的朋友都未受到影响,甚至有人表示未曾听闻有关“距离日本大灾难仅剩一天”的说法。
陈洋认为,外界之所以相信这些预言,与日本频繁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有关,尤其是近期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近海附近发生的5.5级地震,让人们对“末日”的恐惧加深。这反映出外界对日本的认知偏差和从众心理。
同时,陈洋分析了日本文艺作品中灾难题材盛行的原因。他认为,这主要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。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,日本民众对生命无常有着深刻的感悟。这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力感为“灾难文化”的产生提供了土壤,促使创作者将自然灾难的恐惧与思考融入作品,展现出“世界崩塌、人类绝境求生”的场景。此外,这种现象与日本面临的社会衰退现状紧密相关。自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,日本陷入了经济增长放缓、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困境,外界将这段时期称为“失去的三十年”。在这样的压抑社会氛围中,大众普遍对未来感到迷茫,精神压力无处发泄。“灾难文化”的生成风格恰好成为了一种释放情绪的途径,通过作品中“世界末日”的设定,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抵触和无奈,同时释放内心积聚的焦虑和压力。